日前中央层面通报的两起形式主义典型问题里,湖南耒阳的“童车小镇”戳中了很多人的“痛点”——原本被宣传成“百亿级产业集群”的园区,实际揭开面纱后让人傻眼:只有2栋建成投用的厂房,入驻的企业掰着手指头能数清:1家童车组装厂、4家配套小微企业,2024年全年产值刚过2100万,税收才25万多,连100个工人都没招满。

更讽刺的是,当地曾多次对外宣称“已有60余家企业入驻投产”,宣传册上的“百亿产值规划”写得明明白白,可工地上的冷清劲儿,比冬天的菜市场还淡。有网友翻出几年前的新闻对比:2019年项目刚启动时,当地官员拍着胸脯说“要打造中南地区最大的童车生产基地”,结果五六年过去,基地没见着,倒成了“半拉子工程”的典型。

这事为啥让人窝火?不是说童车产业不能搞,而是“根本没按规矩来”。产业园区运营专家说了,培育一个产业集群,得先摸清楚自己的“家底”:有没有产业链配套?有没有熟练工人?有没有原材料供应?可耒阳倒好,连这些最基本的论证都没做,就拍脑袋定了“百亿目标”——说白了,就是把“政绩”写在了纸上,把“实际”扔到了一边。

网友的评论戳得更直接:“吹出来的百亿,不如实打实干出来的百万管用”“光顾着往报表上填数字,咋不想想老百姓有没有活儿干?”还有在当地打工的村民吐槽:“本来以为园区能带来 jobs,结果盼了好几年,就招了几十个临时工,还不如去隔壁县城的鞋厂稳当。”

其实这事的本质,就是“面子工程”的病——有些地方官员盯着的不是“发展实效”,而是“上级看得见的成绩”:报表上的“百亿”比实际的“百万”好看,宣传册上的“蓝图”比工地上的“厂房”亮眼。可他们忘了,产业培育是“慢功夫”,像童车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,需要配套的纸箱厂、配件厂、物流园,甚至是熟练的缝纫工、装配工,这些都不是“喊口号”能喊来的。

更让人可惜的是,耒阳把钱和精力都砸在了这个“不接地气”的项目上,反而挤掉了原本该给优势产业的资源——比如当地的油茶、煤炭产业,本来有基础,却因为“童车小镇”的“面子工程”,得不到足够的支持。有当地企业家叹气:“要是把搞童车的钱投到油茶深加工上,说不定现在已经做成产业链了。”

产业不是“画饼”画出来的,政绩也不是“吹”出来的。耒阳的教训摆在这里:脱离实际的“百亿蓝图”,终究变不成老百姓口袋里的“真金白银”。说到底,地方发展要的是“实”,不是“虚”——就像重庆老家的老辈子常说:“碗里的饭要一口一口吃,地里的菜要一锄一锄种,急不得,也假不得。”

那些还想着靠“纸面成绩”往上走的官员,真该好好看看耒阳的“童车小镇”——毕竟,烂摊子摆在哪里,老百姓的眼睛,比报表上的数字亮多了。

2栋厂房产业园吹成“百亿童车小镇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