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9日,陕西延安的中国文明乡风大会现场,31岁的成都青白江小伙张学智捧着一张皱巴巴的旧照片,指尖轻轻摩挲着画面里的老杏树——那是2017年夏天他拍的福洪镇杏花社区的杏园:满树的海棠红杏胀得圆滚滚,却没几个收购商愿意停步,有的掉在地上烂成泥,有的被村民捡去喂了猪。

"那时候我还是镇上两家网吧的老板,每天看着年轻人熬夜打游戏,转头却看见家乡的杏烂在地里,心里像塞了块湿棉花,闷得慌。"张学智说,2018年之前,他赶上了网吧行业的红利期,两家店每天爆满,赚了人生第一桶金。可每次回村,看到杏农蹲在路边守着一筐筐杏叹气,他就觉得"钱赚得没滋味"。

网吧老板返乡成杏园农场主

父母说他"傻":"放着好好的网吧生意不干,去种什么地?"爷爷攥着他的手劝:"农业人苦啊,风吹日晒不说,还得看天吃饭。"可张学智铁了心:"我就想试试,能不能让老杏树重新'活'过来。"

接下来的一年,他成了"农业学生":每天挤公交去区农业农村局听免费培训,蹲在省农科院专家的办公室问问题,把《果树栽培技术》翻得卷了边。2018年底,当地一家企业的负责人找到他:"我山上有30亩老果园,你要是愿意干,赚钱了再分成。"张学智二话没说,带着铺盖卷住进了果园里的小木屋。

网吧老板返乡成杏园农场主

创业的第一个坎,是"矮化"老杏树。"老杏树有六七米高,摘果子得爬梯子,还容易摔。我想把树干锯到3米以下,可村民都说'老祖宗的方法不能改'。"张学智没急着反驳,选了3亩地做试验:把老树干锯掉,嫁接上从省农科院引进的新品种,用羊粪、鸡粪代替化肥养土壤,把果树间隙从2米拓宽到3米让阳光照进去。半年后,试验田的杏树结了果——果子比原来大一圈,甜度高了3度,产量翻了一倍。

"现在我们的M红杏,一颗能卖8块钱,刚挂果就被客户订光了!"张学智笑着掰手指算账:这几年农场的亩产从700斤涨到2400斤,亩均产值从4000块跳到2万,"每亩多赚1.6万不说,人工成本还降了四成——再也不用爬树摘果子了!"

网吧老板返乡成杏园农场主

更让乡亲们暖心的是,张学智把"示范园"建在了村道边,围栏只围了半人高:"谁想嫁接新品种,直接来剪枝条,不用跟我打招呼。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,'福洪杏'有名了,我们才能一起赚钱。"现在杏花社区75%的果农都用了他的技术,亩均多赚4000到8000块,还有周边600多户农户跟着他种杏,辐射面积超1万亩,他的"阿智农场"也成了2024年全国家庭农场主典型案例。

从延安回来后,张学智的笔记本上写满了计划:要和高校合作搞农耕研学,让城里的孩子来体验种杏;要跟其他区县的乡村运营师抱团,把"福洪杏"打造成区域品牌;还要建"共富园",让更多年轻人回到农村——"我想让大家知道,农村不是'没出息'的地方,我们年轻人,能把农业做成'香饽饽'。"

网吧老板返乡成杏园农场主

风从龙泉山的杏园吹过来,带着淡淡的杏花香。张学智站在果园里,望着满树的青杏,嘴角扬起笑:"再过两个月,这些杏就要熟了,到时候请你吃最甜的M红杏——这是我们农村人的'甜日子',得一起尝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