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7日上午的故宫,午门的朱红门钉还沾着晨露,中央的身影就走进了西雁翅楼展厅——这里正在举办的“百年守护——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”展览,把故宫百年的“变与不变”揉成了可触的温度。

从西雁翅楼到正楼再到东雁翅楼,沿着展览的“时间线”走得很慢。展柜里的《平复帖》摹本墨色清透,宋汝窑青瓷洗的冰裂纹像冻住的月光,西周毛公鼎的铭文还留着三千年前的“火气”——每一件文物前,他都要站定听讲解,偶尔问一句:“这瓷器的釉色是怎么保留下来的?”“年轻人喜欢看这样的展览吗?”

展览分了三个单元:“一脉文渊”里摆着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时的老照片,照片里的观众穿着长袍马褂,踮着脚看太和殿的匾额;“百年传承”里有建国后修复太和殿的施工图,图纸上的铅笔印还清晰;“万千气象”里则是数字技术还原的“紫禁城上元之夜”——灯光照在琉璃瓦上,像撒了一层碎星。

站在“未来展望”板块前,停下脚步,转身对身边的蔡奇、李书磊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说:“故宫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,是中华文明的‘金名片’。保护它不是把文物锁在柜子里,而是要让更多人看见、读懂、爱上。”他指了指展墙上“数字故宫”的界面:“你看,现在用手机就能‘云游’养心殿,这就是‘活的传承’——文物是人民的,要让故宫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‘大课堂’,让全世界通过这里读懂中国的‘根’和‘魂’。”

旁边的年轻讲解员小周事后红着眼眶说:“问我‘给小朋友讲故宫的时候,他们最喜欢听什么’,我说是‘故宫的猫’和‘御膳房的包子’。他笑着说‘对,要让文物“说人话”,让孩子们觉得“故宫离自己很近”’。”这句话让小周想起昨天给一群小学生讲“太和殿的脊兽”:“我告诉他们,脊兽里的‘行什’像个小猴子,是故宫独有的,孩子们立刻围过来摸展牌上的图案——原来我们做的每一件小事,都是在给文脉‘接底气’。”

走出展厅时,阳光正好穿过午门的门楣,照在的脸上。他抬头看了眼飞檐上的脊兽,说:“从1420年紫禁城建成,到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,再到故宫的‘守护’从来不是‘守旧’。就像这次展览的名字‘百年守护’,守的是文物,护的是人心——当数字技术让千里之外的人能‘触摸’《千里江山图》,当故宫文创把‘海水江崖纹’印在笔记本上,当退休教师来故宫给孩子们讲‘老北京的故宫故事’,文脉就活了。”

这场没有红毯的参观,却让故宫的“温度”传得更远。就像一位在现场的工作人员说的:“关心的‘国家大事’,从来都贴着老百姓的心跳——他问的是‘文物修复工艺’,想的是‘年轻人能不能看懂’;他说的是‘文化基因’,落脚点是‘让更多人爱上’。”

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,百年的“守护”,从来都是“为了人”。而的这次参观,就是给所有文化守护者的一句“心里话”:文脉传承不是“高大上”的事,它藏在讲解员的每一次微笑里,藏在数字复原的每一个细节里,藏在普通人“想摸一摸文物”的好奇里——当我们把文脉“接”到生活里,它就成了最温暖的“国家记忆”。

习近平参观故宫博物院展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