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地时间10月22日,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站在日内瓦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第16届大会的讲台前,用一句“扎心”的话掀开了全球经济的“遮羞布”:“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,正面临‘脱轨’的风险——而我们中的很多人,已经在生活里尝到了‘脱轨’的苦头。”

古特雷斯没有用晦涩的经济术语,而是掰着手指头数起了“看得见的代价”:最近三年,全球贸易战的涉案金额从5000亿美元涨到了1.2万亿美元,相当于每个国家每年要多花100亿美元在关税上;各国军费开支的增速比民生投入快3倍——美国今年的军费预算是8860亿美元,足够建1000所医院,或者让5000万儿童接受免费教育;还有更让人揪心的——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已经突破9万亿美元,其中1/3的国家连利息都还不起,可国际金融体系的“安全网”,却像破了洞的伞,根本挡不住雨。

“我们把钱花在了‘毁灭’上,却没花在‘建设’上。”古特雷斯说,“当我们忙着给坦克装装甲的时候,索马里的孩子还在饿肚子;当我们忙着给手机加关税的时候,印度的工人正在因为工厂倒闭而流落街头;当我们忙着搞‘小院高墙’的时候,太平洋岛国的居民正在因为海平面上升而失去家园。”

这些“脱轨”的代价,其实就藏在我们的日常里。在浙江做外贸的王老板最近把工厂从义乌搬到了泰国:“欧盟对中国的纺织品加了18%的关税,我卖的衬衫本来能赚10块钱一件,现在要亏5块——没办法,只能转去东南亚,可那边的工人效率没那么高,成本反而涨了20%。”在墨西哥卖水果的玛丽亚阿姨更发愁:“美国的苹果卖1美元一磅,我卖的墨西哥苹果要1.5美元,因为美国政府给农民补贴了50%,我根本竞争不过——再这么下去,我要关门了。”

就连坐在办公室里的白领,也能感觉到“贸易脱轨”的温度。北京的小周是个“咖啡控”,最近她把常喝的埃塞俄比亚咖啡豆换成了云南的:“以前买一磅埃塞俄比亚咖啡豆要150块,现在要200块——说是关税涨了15%,而且运输时间从两周变成了一个月,再这么下去,我喝不起进口咖啡了。”上海的小李是个“车迷”,他本来想买一辆德国进口的宝马3系,结果去4S店一问:“关税涨了10%,落地价贵了5万块,算了,还是买国产的吧。”

专家们的分析,让这些日常的“小麻烦”变成了“大问题”。“多边贸易体系就像一张网,现在网破了,鱼就要跑了。”中国社科院的贸易专家李研究员说,“比如美国搞的‘芯片法案’,禁止向中国出口高端芯片,其实是在断中国的‘科技粮’;欧盟搞的‘碳边境税’,专门针对中国的钢铁和铝,其实是在抢中国的‘市场蛋糕’——这些‘单边行动’看起来是‘保护自己’,其实是在把贸易体系变成‘互相伤害’的战场。”

古特雷斯的警告,不是“危言耸听”,而是“当头棒喝”。他在发言最后说:“我们不需要‘新的贸易体系’,我们需要的是‘修好旧的体系’——修好WTO的争端解决机制,让它能管得了‘任性’的国家;修好国际金融体系,让发展中国家能拿到救命的钱;修好地缘政治的裂缝,让大家能坐下来谈,而不是站起来骂。”

“贸易不是‘你死我活’的游戏,而是‘大家一起活’的工具。”古特雷斯说,“当我们把贸易当成‘桥梁’的时候,中国的工厂能赚到钱,非洲的农民能卖出粮食,美国的消费者能买到便宜的商品;当我们把贸易当成‘武器’的时候,中国的工人会失业,非洲的孩子会饿肚子,美国的消费者会买不到便宜的商品——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未来。”

其实,古特雷斯的话里,藏着一个最简单的道理:“大家好,才是真的好。”就像重庆火锅里的九宫格,不管是毛肚还是鸭肠,放在一个锅里煮,才能吃出热闹的味道——要是各自分锅,再鲜的食材,也少了那股子“烟火气”。而我们的贸易体系,需要的就是这股“烟火气”——不是“你赢我输”,而是“一起赢”。

古特雷斯:多边贸易体系面临脱轨风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