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高价换来的不是“高端体验”:古迹旁摆着卖义乌小商品的摊贩,讲解器里的内容还是十年前的“老黄历”,卫生间脏乱差得要捏着鼻子排队,连卖水的便利店都要绕三条街才能找到。“我花这么多钱,是来‘看人头’的?”小李的疑问,成了不少游客的“集体吐槽”。
对比更鲜明的是山脚下的乡村旅游点:不收门票,能摘橘子、学做农家菜,人均消费才80块,却吸引了比景区多三成的游客。“我不是不想花冤枉钱,是不想花‘不值’的钱。”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说,“孩子在地里摘的橘子,比景区里买的‘网红果汁’甜多了。”
更离谱的是某以民俗文化闻名的5A景区:原本有个“老戏台”,每天下午唱非遗曲儿,老游客逢来必看。去年为了“赶网红风”,景区拆了老戏台建了条“网红滑道”,结果老游客觉得“丢了魂”,新游客觉得“没新意”——去年游客量直接下滑28%。“5A的核心是‘特色’,不是‘复制粘贴’。”旅游专家张鸣直言,“你把‘老祖宗的宝贝’拆了建‘网红项目’,游客凭什么来?”
2025年“十一”的数据更直观:全国露营地预订量同比增长120%,某主打“森林研学”的营地,每天接待量超3000人——比旁边的5A景区还多;citywalk(城市漫步)成了年轻人的“新宠”,北京的“胡同游”、重庆的“老街走”,预订量比去年翻了三倍。“我不需要‘最有名’的景点,我要‘最有感觉’的体验。”95后姑娘小夏说,“我在营地里烤串、和朋友聊天,比在景区里排两小时队拍张照,开心一百倍。”
说到底,不是谁“偷走”了5A景区的游客,是景区自己“放走”了。高票价、同质化、“躺平式”体验,这些“老套路”早跟不上现在的旅游需求了。游客爱的从来不是“5A”这两个字,是“值得”——值得花的钱,值得看的风景,值得回忆的故事。
就像一位老游客说的:“我小时候跟着爸妈去5A景区,觉得‘哇,这地方真好看’;现在带着孩子去,只觉得‘怎么还是老样子’。” 5A景区要赢回游客,得放下“金字招牌”的傲慢——降点票价、留点心特色、加点“沉浸式体验”,比建十个“网红滑道”管用多了。
毕竟,旅游的本质从来不是“看景点”,是“找感觉”。你把“感觉”丢了,游客自然就走了。
你最近去5A景区了吗?有没有遇到“糟心”的事?欢迎留言聊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