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价低质:“我花200块,是来‘遭罪’的?”“花200块买张门票,进去后一半时间在排队——排门票、排观光车、排核心景点的拍照位,最后拍张‘人挤人’的照片就完事。”刚从某名山5A景区回来的重庆小伙小李,翻着手机里模糊的“打卡照”,语气里满是失望。数据更戳人:国内5A景区平均门票价格超150元,部分世界遗产类景区的套票甚至破了500元——比迪士尼乐园的单日票还贵。 谁“偷走”了5A景区的游客

可高价换来的不是“高端体验”:古迹旁摆着卖义乌小商品的摊贩,讲解器里的内容还是十年前的“老黄历”,卫生间脏乱差得要捏着鼻子排队,连卖水的便利店都要绕三条街才能找到。“我花这么多钱,是来‘看人头’的?”小李的疑问,成了不少游客的“集体吐槽”。

谁“偷走”了5A景区的游客

对比更鲜明的是山脚下的乡村旅游点:不收门票,能摘橘子、学做农家菜,人均消费才80块,却吸引了比景区多三成的游客。“我不是不想花冤枉钱,是不想花‘不值’的钱。”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说,“孩子在地里摘的橘子,比景区里买的‘网红果汁’甜多了。”

千景一面:“三个古镇,卖的都是一样的臭豆腐”旅游博主小王的一条视频,最近在朋友圈转疯了——他用三个月跑了五个古镇5A景区,结果发现:卖的都是一样的臭豆腐、烤鱿鱼,摆的都是一样的“网红打卡牌”,连卖纪念品的阿姨都在说同样的台词:“姑娘,买个小镜子吧,义乌进货的,便宜。”
谁“偷走”了5A景区的游客

更离谱的是某以民俗文化闻名的5A景区:原本有个“老戏台”,每天下午唱非遗曲儿,老游客逢来必看。去年为了“赶网红风”,景区拆了老戏台建了条“网红滑道”,结果老游客觉得“丢了魂”,新游客觉得“没新意”——去年游客量直接下滑28%。“5A的核心是‘特色’,不是‘复制粘贴’。”旅游专家张鸣直言,“你把‘老祖宗的宝贝’拆了建‘网红项目’,游客凭什么来?”

新玩法崛起:“我不想‘打卡’,我想‘沉浸式’玩”游客被“分流”的另一面,是旅游需求的“变天”。以前大家旅游是“打卡式”——“我去过某某5A了”,现在更追求“沉浸式”——“我在露营地看了星星,在古镇里学做了手作,在城市里走了条没人的老巷子”。
谁“偷走”了5A景区的游客

2025年“十一”的数据更直观:全国露营地预订量同比增长120%,某主打“森林研学”的营地,每天接待量超3000人——比旁边的5A景区还多;citywalk(城市漫步)成了年轻人的“新宠”,北京的“胡同游”、重庆的“老街走”,预订量比去年翻了三倍。“我不需要‘最有名’的景点,我要‘最有感觉’的体验。”95后姑娘小夏说,“我在营地里烤串、和朋友聊天,比在景区里排两小时队拍张照,开心一百倍。”

说到底,不是谁“偷走”了5A景区的游客,是景区自己“放走”了。高票价、同质化、“躺平式”体验,这些“老套路”早跟不上现在的旅游需求了。游客爱的从来不是“5A”这两个字,是“值得”——值得花的钱,值得看的风景,值得回忆的故事。

谁“偷走”了5A景区的游客

就像一位老游客说的:“我小时候跟着爸妈去5A景区,觉得‘哇,这地方真好看’;现在带着孩子去,只觉得‘怎么还是老样子’。” 5A景区要赢回游客,得放下“金字招牌”的傲慢——降点票价、留点心特色、加点“沉浸式体验”,比建十个“网红滑道”管用多了。

毕竟,旅游的本质从来不是“看景点”,是“找感觉”。你把“感觉”丢了,游客自然就走了。

谁“偷走”了5A景区的游客

你最近去5A景区了吗?有没有遇到“糟心”的事?欢迎留言聊聊。

谁“偷走”了5A景区的游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