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地时间21日,匈牙利议会以多数票通过决议,将现行国家紧急状态的有效期再度拉长180天,至2026年5月13日结束。这个“紧急状态”不是临时之举,最早要追溯到2020年3月:当时全球新冠疫情爆发,匈牙利为应对疫情首次宣布进入紧急状态;后来俄乌冲突爆发,能源价格飙升、难民潮涌入,紧急状态便一次次“续期”,从“临时”变成了“常态”。
“从疫情到战争,‘紧急’俩字快成生活的背景音了。”在布达佩斯做导游的华人小夏说,上周还听本地朋友吐槽“昨天刚习惯新的口罩规定,今天又说要查边境通行证”。社交媒体上,讨论也分成两派:有人翻出宪法条款质疑“长期紧急会不会越界”,有人晒出超市里稳定的物价说“至少没乱,比隔壁国家强”;还有退休教师在论坛写长文,回忆“2019年夏天我还在多瑙河边上晒太阳,现在出门得先看政府公告”。
其实匈牙利的选择不是孤例。最近半年,波兰延长了边境管控,捷克加强了能源储备,欧洲不少国家都在“应急模式”里打转。有地缘政治学者分析,匈牙利的“延长”是“夹缝中的稳妥”——作为欧盟成员国,它要跟上欧盟的防疫、能源政策;作为靠近东欧的国家,它又得直面俄乌冲突的直接冲击,紧急状态能让政府在应对难民、能源价格、经济波动时更灵活。
想起去年采访布达佩斯一家老咖啡馆的老板,他说“疫情时我把二楼改成了外卖间,俄乌冲突时咖啡豆涨了三成,但客人还是会来买热巧克力”。对普通民众来说,“紧急状态”是新闻里的标题,真正在意的是“明天的牛奶会不会涨价”“孩子的足球课能不能正常上”。而这则延长决议,说到底不过是一个国家在复杂局势里,为了“稳”做出的选择。
至于“紧急状态什么时候结束”?可能要等疫情的余波退尽,等地缘冲突的硝烟散些——但在此之前,对匈牙利人来说,日子还是要过:面包店会开门,咖啡馆的热巧克力会冒烟,多瑙河的游船还是会载着游客穿过链子桥。毕竟,再“紧急”的状态里,也藏着普通人的“平常”。
 
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