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晚刷朋友圈时,我差点以为大家集体“约了拍月亮”——从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到佳木斯的松花江畔,从齐齐哈尔的老厂区到抚远的东极阁,几乎每刷三条就能看到一轮“超级大月亮”挂在屏幕里,亮得像把夜空擦过似的。
其实不是巧合。11月5日的月亮,是2025年“个头”最大的一次超级满月——21时19分达到满月状态时,它距离地球只有约35.6万公里,比全年平均距离近了整整3万公里。这意味着,今晚的月亮看起来会比平时大14%、亮30%,就算用手机随手拍,也能拍出“月球表面坑洼都清晰”的效果。
黑龙江的摄影师们早就蹲好了点。齐齐哈尔的王勇刚选了老工业区的烟囱作前景,月亮从烟囱后爬上来时,黑灰色的钢架衬得月光更白,像给工业风加了层温柔滤镜;同江的刘万平用无人机飞到松花江上空,镜头里月亮浮在江面,波光和月光叠在一起,活像撒了一河碎银;嘉荫的谢剑飞更“拼”,扛着设备跑到黑龙江畔的树林里,等月亮升到树顶时按下快门——枝桠间漏下来的月光,把雪地照得泛着蓝,连松针上的霜都看得清。
朋友圈里的评论更有意思:重庆的朋友羡慕得直拍大腿,“我们这儿今晚多云,只能看你们的图过干瘾”;上海的摄影爱好者翻出去年拍的超级月亮对比,“今年的确实更圆!我去年用单反拍的边缘还有点虚,今晚手机拍都能当屏保”;还有位阿姨在评论区晒孙子的画,“小孙子说月亮里的玉兔今晚肯定在吃月饼,因为月亮太大了,装得下更多月饼”。
其实想想,大家晒的哪里是月亮?是某个加班到十点抬头突然看见月亮的瞬间,是和家人一起站在阳台举着手机的默契,是“原来不止我在看月亮”的共鸣。就像我一位做老师的朋友说的:“平时大家都忙着低头赶地铁、敲键盘,今晚因为这轮月亮,终于愿意抬头看看天,顺便和朋友说句‘你看,月亮好大好亮’。”
月亮还是那个月亮,但每一次超级满月都像给平凡日子加了颗糖。有人用镜头留住它的亮,有人用文字记下它的圆,有人隔着屏幕分享它的美——说到底,我们晒的不是月亮,是藏在“抬头”里的那点温柔,是在快节奏里慢下来的勇气。
此刻我望着重庆的夜空,虽然云层有点厚,但想起黑龙江镜头里的那轮月亮,突然觉得:就算没亲眼看到,也没关系——毕竟,月亮的光,早就顺着朋友圈,照进了每个人的心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