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9日晚的广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,刚结束文艺表演的舞台还留着余温,看台上的观众突然集体“往前探身”——入口处的灯光里,粤港澳三地代表团的旗帜正并排着,像三朵花挤着凑成一束,一起飘进场内。
广东代表团的“活力红”、香港代表团的“紫荆紫”、澳门代表团的“橄榄绿”,三面旗帜的颜色叠在一起,比舞台上的灯光还亮眼。走在队伍最前面的运动员们肩挨着肩,有的举着吉祥物“乐羊羊”互相碰了碰,有的挥手时差点拍到旁边人的胳膊——这副“挤着走”的模样,让看台上的欢呼瞬间“翻了倍”,连过道里的志愿者都跟着拍起了手。
“我从珠海开车过来的,刚才录视频的时候,手都在抖!”现场一位穿蓝色连帽衫的观众举着手机给我看,屏幕里的画面晃得厉害,但能清楚听到他喊“大湾区一起冲”的声音,“之前看全运会都是各走各的,这次团并肩走,就像我家楼下早餐店的老板——广东人卖肠粉,香港人卖菠萝包,澳门人卖猪扒包,凑在一起才是‘最地道的大湾区味道’。”
这幕“并肩入场”不是巧合。作为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的全运会,组委会早在半年前就把这个细节写进了方案——“要让大家看到,我们不是三个‘代表团’,是‘一家人’的三个‘声部’”。而三地的运动员也悄悄“加了戏”:香港代表团的短跑选手特意跟广东队的队友换了同款手环,澳门代表团的乒乓球运动员举着写有“粤港奥一起赢”的小牌子,连举旗的礼仪都调整了步伐,让三面旗帜始终保持同一高度。
看台上的反应更真实:有阿姨举着“欢迎香港澳门的小朋友”的手写标语,字迹还带着点歪;有年轻人举着手机开直播,对着镜头喊“你们看,这就是大湾区的样子”;还有位白发爷爷摸出老花镜,盯着场内的队伍看了半天,转头跟旁边的人说:“我年轻的时候去过香港,那时候要坐好几个小时的船,现在啊,高铁半小时就到了——你看这些运动员,走得比高铁还近。”
当代表团走到台前,解说员的声音飘过来:“今天走进场内的,是三支体育队伍,更是大湾区的‘同心结’。”这句话刚落,看台上突然响起一阵“粤港澳一家亲”的口号,声音从东边的看台传到西边,像波浪一样裹着整个奥体中心。
其实体育从不是孤立的。就像今晚的风里,有广州的木棉花香,有香港的奶茶甜,有澳门的蛋挞香——当三地运动员的步伐叠在一起,当观众的欢呼拧成一股绳,当“粤港澳”这三个字从纸上的名词,变成眼前“肩并肩”的画面,这场全运会早已超出了“体育比赛”的范畴,变成了一次“家人的聚会”。
散场的时候,我碰到两个小运动员,一个是广东的跳水选手,一个是香港的游泳选手,他们正凑在一起啃着同一根烤肠。“明天我比赛,你要来加油啊!”广东的小朋友说。“我肯定来,等我比完,带你去吃澳门的葡式蛋挞!”香港的小朋友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。
风里飘来奥体中心的广播声,里面说“今晚的开幕式圆满结束”,但看台上的观众还在举着牌子喊“再来一次”——他们喊的不是某个节目,是刚才那幕“并肩入场”的画面,是藏在体育背后的“人情味”,是大湾区最动人的“烟火气”。